刘彭芝:在广大和贯通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22-12-8 10:04:24 科研 浏览量 :

刘彭芝,国务院参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人大附中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级领导


1、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的站位上充分认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

       当前,大家都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有三句话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深刻领会,第一句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第二句是“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句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第一句的关键词是“高质量”,第二句的关键词是“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句的关键词是“自主培养”。


       如何准确把握这三个重要论断的内在逻辑?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用传统的话说,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人人都能享受适合他的教育,人人都能把他的潜能和才华充分地发挥出来。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由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共同构成的,两个要素相辅相成,一个也不能少。人生天地间,秉赋各不同。把智力超常的孩子发现出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恰当培养,开辟特殊途径,毫无疑问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就基础教育而言,近年来,通过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的制度化安排,通过振兴县域教育,教育的优质均衡正在扎实推进。就高等教育而言,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成功地由精英化迈入大众化。总的来说,我国教育金字塔的塔基塔身都已成形并逐渐牢固,现在的问题是在塔尖上。只有培养出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教育的水才算真正烧开,我们教育的金字塔才算真正完美。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是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主渠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自主培养是这三个第一的第一渠道。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中国人的饭碗里要装中国生产的粮食。吃饭如此,人才也不例外。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把拔尖创新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引进和海归上。引进也罢,海归也罢,只能是补充,只能是锦上添花。从根本上解决拔尖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把目光和功夫集中在自主培养上,自主培养才是正道通途。


       关于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些年大家作了许多呼吁,也开展了许多探索。重复的话我不说了,这里,我只想拿国际体育比赛来做个比对。


       这两周,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卡塔尔如火如荼地进行。一时间,在欣赏高水平足球比赛的空余,人们又对中国男子足球开始了新一轮的讽刺挖苦。


       说到体育比赛,男子足球,是中国人心中拔不掉的刺痛,而乒乓球则是中国人心头顶级的骄傲。我们的男子足球为什么糟糕?我们的乒乓球为什么厉害?反面的教训和正面的经验,不约而同地都指向两条规律:


       第一条规律是,一项事业要搞得出彩出色,必须有浓郁的氛围和广泛的基础。巴西、阿根廷的足球一直领先,最核心的原因,是玩足球的人众多,足球运动十分普及,你到这两个国家看看,市区只要有一块空地,就总有人在踢球。乒乓球在中国也如此,居民小区中只要有游乐场、健身园,几乎都能见到乒乓球台。这些都启示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得把分母做大,把基础打宽、打厚、打牢。一个月前,“2023年英才计划实施方案”出台,涉及58所一流大学、25个大城市顶尖中学的1700名中学生。我们在为这个实施方案点赞的同时,更期待“英才计划”的步子再大一些,范围再广一些。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不仅存在于省会等大城市的超级中学,二三线城市乃至县域的中学也有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英才计划”应该境界向上、眼界向下,惠及更广大的有拔尖创新潜能的孩子。什么叫心怀“国之大者”?这也是国之大者;什么叫“新型举国体制”?这也是新型举国体制。


       第二条规律是,一项事业要搞得出彩出色,必须上下贯通,一体设计。巴西、阿根廷的足球为什么能长盛不衰?因为巴西、阿根廷人从小就爱踢足球。中国的乒乓球为什么能一骑绝尘?因为中国乒乓球有少年队、青年队、国家队的一整套贯通选拔和培养机制。由此可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很重要,贯通培养很重要,绿色通道很重要。现在,人们更深切地体悟到邓小平同志的高明,当年,他的一句“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让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在短短的三十年间,就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在某些方面领跑的“三级跳”。今天,我们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要有这样的眼光和魄力,一定要战线前移,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一定要整体筹划,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这才是打基础、谋长远的战略部署。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第一次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只要我们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励和鼓舞下,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胸襟和视野,在广开才路上着眼着力,在贯通培养上着眼着力,就一定能够全面开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新局面。


2、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1985年,北京、天津、江苏等省市创办中学超常儿童实验班;2009年,教育部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2009年,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推出“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简称“英才计划”,翌年开始,陆续批准开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至今,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历了40多年的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是国内最早开展超常儿童教育的中学之一,并一直坚持至今。1985-1989年我开始从事超常教育工作并担任人大附中首届超常儿童实验班的数学教师和班主任,1989年担任副校长主管超常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1997年担任校长后,带领人大附中在超常教育方面持续深耕,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2010年获准成立了人大附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试验基地”,通过打通学段和学科壁垒、改革培养和评价机制、完善超常儿童甄别方式等,探索独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


       在担任国务院参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期间,我多次联合专家学者向国务院提交有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建议并得到批复。今年11月11日,我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贯彻二十大精神 英才计划再出发”科研活动,提出到县域、到乡村去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受到专家学者的热烈回应。


       高智商、高创造力的超常儿童是客观存在,科学研究表明,超常儿童的比例为1-3%,与地域关系很小,是一个普遍性的比例。不仅在大中城市,广大的县域也分散着超常儿童。我国县域人口大约9亿,18岁以下的儿童2亿多,超常儿童的数量应为200-600万。我国人口基数大,超常儿童多,他们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富矿,但因为地域、经济、教育等条件的限制,这个富矿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优质基础教育都无法享受,更谈不上进入合适的大学学习。面对这种巨大的浪费,我们心疼,我们着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超常人才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尽快形成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联动的平台,尽快形成城市和乡村共进的局面,理有固然,势所必至。


       许多教育发达国家都有针对天才儿童的教育计划、法规和政策,在国家层面对天才儿童教育、精英教育给予立法保障。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依然不足。凭借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东风,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有关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保障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能够公开、公正、公平地蓬勃开展。


       主流媒体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转变部分公众对于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认识误区,充分认识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并非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充分认识对拔尖创新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充分认识拔尖人才需要以科学、系统的方式早期发现、早期培养,充分认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良好的舆论环境,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行稳致远。


       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力求破解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层次矛盾,系统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事业成功,关键在人。教师不敢创新、不善创新,培养不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学生。只有培养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人才,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对于创新性师资的需要,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因此,要加快制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师资标准,从职前、入职、职后不同阶段,围绕不同重点,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突破能创新、变通能创新、融合能创新、反思能创新、压力能创新、理想能创新、需求能创新、激励能创新、实践能创新、执著能创新、追求能创新、卓越能创新、求真能创新、务实能创新、时时能创新、处处能创新、事事能创新、人人能创新;在创新过程中要不断地思考与寻找、不断地寻找与变通,在变通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形成决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创新的事业,创新的事业需要创新的人才。我们要以精进勇猛的创新精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拔尖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中,让创新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势能,推动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类的发展进步。


       本文是作者2022年12月2日于“2022年高中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所做的主旨报告。会议主题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文章来源:创新人才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