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殷切期望和重要指引。近年来,北京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产业发展前沿,发挥人才汇聚、学科交叉等方面的优势,在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了有北大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一、学位设置启探索、十年积淀在前沿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讨论通过《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工程博士应“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对工程博士提出“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要求,鼓励工程博士“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作出创造性成果”,标志着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类别的正式设置。
进入新时代,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的发展要求,202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对于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有独立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系统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10余年来,北京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对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布局,探索设置博士专业学位,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交叉复合、过程整合的培养模式探索,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互促交融、良性互动。在北京大学杨芙清院士等多位著名专家联合倡议下,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2012年,北京大学获批成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授权单位,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两个领域获得授权,成为第一批工程博士试点培养单位,当年即开始正式招生。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北京大学获批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三个类别的博士专业学位授权。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支撑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取得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培养引领工程技术自主创新和推动产业升级的高端领军人才,是当前工程博士培养的发展方向。为此,北京大学启动了“前沿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由研究生院和相关院系集成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构建相互打通融合的平台机制,促进学科交叉复合。2021年9月 “前沿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三个类别首批非全日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学校还启动了自主审核设置生物与医药类别(2021年11月已获得教育部批准)和资源与环境类别(2021年12月已上报教育部)。
二、产教融合定目标、需求导向促培养
十年以来,从工程博士到前沿工程博士,北京大学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在实践中总结出具有北大特色的培养理念和培养体系。北京大学强调对工程博士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团队领导力和战略领导力三种能力的培养,以此锚定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培养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是要让工程博士的培养紧密结合国家、地方和产业重大专项、重要工程和重要产品研发任务,培养团队领导力,是要让工程博士的培养过程与团队建设紧密结合,使工程博士具有团队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国际视野,通过培养过程助力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的成长。培养战略引领力,是要强调工程博士工程技术与战略管理能力的结合,在培养过程中把握国际科技产业发展态势,研究产业发展战略,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一)产教融合、服务需求
北京大学在工程博士培养中推动产教融合,发挥好行业背景优势和北大的学科综合优势,探索推进工程领域产业升级,架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桥梁。深入实施“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由学校和企业知名专家共同担任工程博士指导教师,在双方合作指导下开展深层次对接与合作;依托企业重大工程项目平台,与中芯国际、华为、腾讯、联通、中兴、华大、京东方、神州数码、IBM、微软等知名企业联合建设近40个工程博士工作站,为工程博士提供工程实践平台。此外,作为产教融合的前置端口,工程博士的生源根据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的高层次人才需要,实行定向推荐、择优选拔,并定向邀请重点行业头部企业参与招生宣传和报考生源推荐,在培养入口就结合和对标产业发展需求。
(二)交叉复合、思想碰撞
北京大学发挥学科、课程、导师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工程博士培养中推动交叉复合。制定专门的特色培养方案,充分调动理、工、医、人文、社科、经管各学科优势师资,跨院系教学资源共享,建设以平台课程、前沿交叉课程、科创战略管理、创新实践等为代表的整体课程体系。将领域专题小组研讨常态化,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行业前沿,引导成员间知识、思想充分碰撞。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并组建导师库,充分体现跨院系、跨领域原则,实行导师指导、导师团队指导、行业导师合作参与指导等多种指导方式。建立工程博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多渠道构建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交叉复合的专家指导和支持机制。正在推进工程博士前沿论坛、工程实践调研等培养平台的构建,促进与产业界交流碰撞。
学科复合交叉,北大的导师、导师组和跨学科、跨院系学者专家的指导以及与行业导师和专家、同学、同行的交流碰,工程博士研究生创新思路,发掘和培育合作机会,推进科学研究的创新、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转化应用。
(三)过程整合、科学施教
关注工程博士培养特点和定位,北京大学在培养中推动过程整合。考虑到工程博士非全日制特点,制定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培养环节、工程实践、导师指导等方面做专门设计。例如,将综合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推进,贯穿于课程讲授和研讨过程之中,使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过程实现有机整合,保障学位论文研究进度的有序推进;以过程管理替代目标管理,实施年度审核报告制,制定学科综合考试实施细则;依托工程专业学位评定分会,强化评价和质量把关职能,深入落实分类培养、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对工程博士的培养方案、招生标准、导师标准、学位论文标准、学位授予、优秀论文评选等进行论证和审议。
分类评价 突出导向
在坚持学术基本规范和研究导向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创新工程博士成果评价体系,突出应用导向和行业标准,构建适合工程博士发展的学位论文评价和综合创新评价机制。
对于工程博士的学位论文,要求四个“反映”:应反映申请人已掌握坚实宽广的科学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应反映申请人具备把握产业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规划和组织实施本领域重大、重点工程项目或重要产品与技术研发任务的知识与能力,并做出重要贡献;应反映申请人在解决本领域重大工程技术研发和创新管理问题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应反映申请人的研究工作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并进行工程实施和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大经济社会效益。
近年来北京大学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显示创新成果评价体制的尝试成效显著。以电子信息工程博士为例,论文选题集中在集成电路、软件服务、大数据、光电信息和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论文题目的关键词多为工艺设计、工艺开发和应用、关键技术、工艺研究和设计研发,体现应用导向,选题来源除中央、国家各部门项目和省级项目,973、863项目外,还体现出和企事业单位项目结合,面向行业发展和关键技术的特点。
通过把好入口质量、过程质量、出口质量,在全校范围内统筹招生计划和配置整合教学培养资源,北京大学稳步推进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工程科技领军人才。近年来有毕业生论文获评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毕业生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卓越奖等荣誉,展现出北京大学工程博士培养模式在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两方面的质量和效果。
三、点面结合巧对接、深度融合显优势
北京大学在工程博士培养的探索实践中,坚持“四个面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科技攻关能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以行业应用为导向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积极参与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为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作出贡献。
北京大学重视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推动作用,通过“前沿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努力培养具有组织与实施重大工程任务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带动专业学位硕士等工程应用型人才梯队建设,成长为引领工程创新和战略管理的领军人才。
继续发展有北大特色的工程博士培养体系,要进一步凝练北京大学在工程博士培养方面的核心优势,促进 “理科+工程”、“经济、管理+工程”、“人文、社科+工程”、“医学+工程”等多学科深度融合,整合校内优质教育教学和工程实践资源。
以工程博士培养之“点”推动人才培养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更紧密结合,推动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更好融合,推动北大多学科深度交叉复合和应用转化,以点带面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化发展,一个更加立体化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正在北大稳步构建起来,并显示出良好的培养效果和综合成效。
本文刊载于《北大研究生教育》第1期(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