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强国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奋斗的一百年,是科学在神州大地萌芽生长繁盛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知识普及,科普工作与党领导下的科技创新事业同步开展、相互促进,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科普事业发展必将彰显更大的价值引领作用。
回顾百年征程,党对科普事业的重视一以贯之。以科普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自诞生之日起就牢牢熔铸进我们党的血脉基因。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用科技为人民谋福利、求发展的初心不改。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发展道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科普事业的繁荣和进步,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在“十四五”开局起步之际,6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突出科学精神引领、坚持协同推进、深化供给侧改革、扩大开放合作”的原则,同时提出2025年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到2035年这一比例达到25%的目标,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明确了行动指南。
向科学进军:把科普纳入大政方针
在革命战争年代,从井冈山到延安,一直活跃着党领导下的科技团体,开展着卓有成效的科普工作。
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1933年)为源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边区国防科学社(1938年)、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1940年)、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1942年),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1948年)等团体相继成立,大多以科普工作为己任。
陕甘宁边区机械厂(兵工厂) 作者供图
194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欢迎科学人才。”边区政府第二届参议会通过的《边区科学事业案》规定,要“组织科学团体,开展科学活动”“出版通俗科学读物,普及科学知识”。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项科普工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大后方稳定开展,科学的火种得以保存和延续,科技创新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科技工作者满腔热血投身国家建设大业,科普写入国策、科学团队逐渐壮大,科学阵地纷纷建设起来,我国科普工作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3条指出:“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在文化部设立了科普局。
1954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总纲中明文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我国的科普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在此背景下,我国制定出第一个全国性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1956— 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一系列重大科技政策和规划的提出,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取得了丰硕重大科技成果,如万吨水压机、原子弹与氢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杂交水稻等,中国科技迈开了独立前进的步伐。
我国还设立了科普机构,成立了一系列科学团体,推动新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1950年8月,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即新中国第一个科学组织和第一个科学技术普及组织。1958年9月,这两个协会合并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其基本任务就包括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
科教兴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化轨道
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科普方面的纲领性文件。1996年2月,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全国科技普及工作“九五”计划纲要》强调,各部门、各地方和各团体要将科普工作与各自负担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速科学技术的传播,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各地方、各部门加快了对科普工作的部署和落实。多个地方成立了科普联席会议,并采取了一些加强科普工作的具体措施。大众传播媒体进一步加强了科普宣传。1996年12月,中宣部、原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加快了科学素质提升工作。
进入新世纪,国务院批准自2001年起,每年5月的第3周为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活动周至今已举办21届,累计参与公众超过20亿人次,成为参与度最高、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科普品牌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公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021年5月22日至28日,以“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为主题的全国科技周,吸引了大量观众。图为小朋友在体验VR技术。图源:科普时报
2002年6月,国家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了一个法制化的发展新阶段。科普工作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大大提升。
为在全国掀起宣传贯彻落实《科普法》的热潮,2003年,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日活动。经国务院批准,从2005年起,每年9月第3周的公休日被定为“全国科普日”。至今,各地各部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约24万次,参与公众超过22亿人次。向公众宣传了中国科技发展成就,普及了科学知识、激发了广大公众的创新创造创业热情。
2020年9月19日至25日,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民”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开展。图为在安徽省合肥市开展的科普日活动中,小朋友正在进行污水分离小实验。图源:视觉中国
自主创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上升为国家行动
在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指引下,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在规划纲要中首次将科学普及与创新文化作为一个专题,明确提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由国务院于2006年2月6日颁布实施,对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了一个有计划性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上升为国家行动。
2007年1月,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科普创作、科技传播渠道、科学教育体系、科普工作社会组织网络、科普人才队伍及政府科普工作宏观管理等方面做出比较全面的规定;同年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从法律角度充分体现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鼓励科普事业的发展,为科普工作提出了明确方向和要求。
2012年4月,科技部印发《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部署了科普工作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随着科普制度环境的不断优化,我国科普活动涉及范围和内容更加广泛,广大群众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2001年,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4%,到2010年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时,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比10年前翻了一倍还多。
科普人员和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高涨。“科技卫生三下乡”“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科技列车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等都已成为公众广泛参与的品牌活动。
全国科技馆竣工面积已超过100万平方米,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多领域稳定发展。在偏远地区,人们也能体会到科学的魅力。截至2011年,科普大篷车数量达到607辆,累计行驶1670多万千米,无论是在新疆还是在海南,都能看到这个流动科技馆的身影。
于2009年建成开放的中国科技馆新馆,是“十一五”期间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科普教育场馆。以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观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主要目的。
自立自强:让科普之翼腾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满怀豪情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普工作全面扎实推进,制定了一系列科普政策,科普能力建设稳步增强,科普队伍持续壮大,科普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科普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简称《方案》),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作出总体部署。明确了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为了深入实施《方案》,同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发布《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健全了公民科学素质的监测评估体系,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确立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进一步强调了科普事业的重要性和对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将科普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开辟了科普事业的新局面。
2016年11月,国务院决定将每年5月30日设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这不仅对科普工作者而且对整个科技工作者都是巨大的鼓舞。
2018年11月1日,中科院在成立69周年时举办了第一届科学节。
我们现在每年都有了三个盛大的科技节日,分别由科技部、中国科协和中科院主办,三驾马车助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推动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截至2020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相比2015年提高4.36%。
2021年6月25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公布,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5类重点人群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并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5项重点工程。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科技工作者信心满满,科普工作必将迎来新的辉煌,彰显更大的引领作用。
作者简介:王渝生: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EASDT理事长,华科院(HKY)院长,ICC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