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一、教师教育的新挑战
1.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挑战
⑴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主要矛盾转化,公平与质量问题凸显
进入21 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到2020 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已经超过53 万所,在校学生接近2.9 亿人,专业教师总量接近1800 万。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基本实现了全面普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均衡,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⑵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驱动教育变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如何融入新发展格局,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如何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基础学科创新、关键技术突破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作出贡献,是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信息量飞速增长,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缩短;学科发展综合化,一些学科和技术领域孕育重大突破,尤其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区块链技术等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领域在拓宽、速度在加快,这就导致了人类知识传递方式从过去的单向传递为主转变为多向互动传递,传统学习过程遭到颠覆;学校教师角色转型,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了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这对学校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
⑶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出现新特征
国际社会成为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严峻挑战。随着师生流动和教学资源流动速度的加快,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传播中融合。同时,国际竞争加剧,文化认同的矛盾以及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日益凸显,在疫情期间又面临着人员交流的物理阻断。
如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成功经验,同时推动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拓展;如何探索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和新形式,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中外人文交流,也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
⑷提升教育质量周期较长,与公众需求反差强烈
化解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办好每一所学校。但发展教育、办好学校要遵循内在规律,精良教师队伍的形成,学校优良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都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在短时间内简单地堆砌出来,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
随着教育规模扩大和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系统内部不同教育领域之间,以及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的改革关联度增加,系统性不断增强,亟待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利益相关群体增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利益冲突和矛盾往往以价值观的形式体现在社会舆论、学术争论和政策制定当中,增大了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举措实施的难度。
⑸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内涵建设任务繁重
我国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内涵式发展上,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实现内涵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就是精良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范大学、高师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为我国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输送人才;另一方面,还要抓好学校自身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加重视未来教师家国情怀、职业理想的养成,如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学科交叉、知识融合、课程整合的能力,如何增强他们的多元文化理解和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是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
2.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供求关系变化,结构质量失衡
从目前教师市场需求视角来看,供给大于需求,而且师范专业毕业并不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高中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以及音体美等部分学科的教师短缺,而且区域差异很大。
教师队伍质量问题凸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能否适应当前各种新挑战,如高中教师能否适应高考综合改革进程中选课制、走班教学、分层教学的新要求;教师职后培训如何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等,也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⑵发展趋势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教师培养大学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在高校完全养成。教师来源多元化,从过去相对封闭的培养体系走向开放。教师教育一体化,职前和职后教育从相对分离走向相互衔接。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既要有符合要求的学位资格,又要有政府有关部门认证的教师职业资格。
这也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的教师教育资源正在重组、格局正在重构;高师院校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正在艰辛的探索过程中。
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
1.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要树立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和多样化的质量观。践行因材施教理念,突破“千校一面”“万人一面”培养模式,多样化、个性化培养人才。
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和学习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2.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践
⑴构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要规范教师资质认证,研究开发教师教育资源,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分互认机制,构建职前职后教育融合的教师培养机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支持高师院校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同时鼓励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鼓励高水平工科院校举办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高师院校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体系,通过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合作竞争,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要优化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包括社会观念更新、政府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以及经费扶持,构建公平竞争、和谐宽容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生态。
(2)探索多样化的教师培养模式
要优化调整教师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范专业的建设和改革。重视培养教师的职业理想、师德师风、综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拓宽师范生培养的学科基础。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师培养模式,比如,探索教师培养层次适当上移、本硕贯通的教师培养模式;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大学、政府、中小学校和研究机构力量形成合力、协同改革,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学科教育和教师养成应该融合还是剥离,从国内外教师培养实践来看,融合式培养和剥离式培养都有成功先例,要结合实际进行多样化探索。
要优化教师教育治理体系,探索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和协调机制,院系设置和布局结构要符合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突出教师教育特色。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培养高素质教师提供知识体系和高水平学术平台支撑。
3.完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
针对问题,坚持破立并举、科学有效、统筹兼顾。要坚持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多元参与的评价理念,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师教育评价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要加强评价的系统性,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从教师培养质量、教师教育研究水平、参与教育决策咨询、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量,关键要看社会和学校对于教师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要抓住教育评价的核心要素,包括质量标准、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组织保证等。经过努力,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
三、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学科是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从本质上而言,学科建设的过程就是知识的保护、传承、创造的过程,就是知识体系的构建、维护、更新的过程。因此,抓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要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汇聚学科队伍,搭建学科基地,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完善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要有产出,一方面要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内涵;另一方面要产出原创成果,包括对标国际标准的自然科学成果、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影响力,同时要体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参与教育决策咨询以及指导教育实践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教师教育既是一个学科分支,又是一个研究领域。作为学科分支,需要在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究创新。而作为研究领域,应该更好地回应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学科发展和实践诉求构成了推动教师教育研究的双重动力。在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要注重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师教育政策咨询研究,重视微观研究和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探索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
来源:《中国教师》